全部 图书 视频 图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試论我党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作者: 朱顺佐  来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革命发展  武装斗争  红色政权  相结合  革命力量  马列主义  武装夺取政权  毛泽东同志  具体实践  农村包围城市 
描述: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学说,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思想渊源的探讨
作者: 谢铁平  来源:黑龙江史志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红色政权理论  思想渊源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上山思想 
描述:我们知道,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付诸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认识上的一次大飞跃,是有中国特色的独特的革命道路.这种理论的产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的理论
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形成过程
作者: 佟玉民  来源:历史研究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列宁主义  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半殖民地半封建  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同志  游击战争  形成过程  中国革命战争 
描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创立的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也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由之路。中国原来是落后
毛泽东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准备
作者: 曾长秋  来源:党史文苑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工农革命军  攻打长沙  思想渊源  三湾改编  秋收起义  毛泽东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文家市  农民问题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描述: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迈出的第一步,是从湘赣边秋收起义受挫后“引兵井冈”开始的。在此之前,他已萌发了到农村开展武装斗争的“上山”思想。本文试就毛泽东“上山”思想的渊源、付诸实践的起点,以及与
农村包围城市到农村城市化
作者: 奚仁德  来源:前进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胜利  统治  中国革命  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  改革开放  君主专制  封建专制  农村城市化  农村包围城市 
描述:农村包围城市到农村城市化
也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与鲁振祥商榷)
作者: 王福选,阮守应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基本形  乡村中心  毛泽东  工农武装割据  理论  指导路线  两个问题  基本内容  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 
描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问题,应该首先明确下列几点: 1、研究“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是研究这一“理论”本身的形成?还是研究这一“理论”何时确立为“党的整个指导路线”?笔者认为,这是两个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也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与鲁振祥商榷
作者: 王福选,阮守应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基本形  乡村中心  毛泽东  工农武装割据  理论  指导路线  两个问题  基本内容  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 
描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问题,应该首先明确下列几点: 1、研究“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是研究这一“理论”本身的形成?还是研究这一“理论”何时确立为“党的整个指导路线”?笔者认为,这是两个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浅论苏区红色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作者: 陈泽斌  来源:福建党史月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现实意义  新农村建设  主要内涵  苏区红色文化 
描述: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在建立文明、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进一步弘扬苏区的红色文化,用历史的经验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更好地解决占人口多数的农民问题,完成从传统到现在的农村文化的转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期农村根据地干群关系述论
作者: 贾义保  来源:求索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期  干群关系  农村根据地 
描述:和借鉴党在这一时期处理农村干群关系的历史经验,对搞好当前农村干群关系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问题再认识
作者: 张树军  来源:毛泽东思想研究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实践过程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著作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 
描述:近年来,党史界对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对于何时形成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依然观点各异。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对“形成”的标准认识不同;二是在考察形成问题时,往往从某一篇着作出发得出结论,
上页 1 2 ... 10 11 12 ... 51 52 下页  跳转至:第 跳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