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视频 图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红四军入闽对于闽西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作用
作者: 潘晋明  来源: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闽西  红色政权  苏维埃政权  历史作用  主要内容  毛泽东选集  工农武装割据  军事  领导人  客观条件 
描述:基础;认为起帮助创建作用的观点,忽视了红四军对于闽西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的主导和推动作用。我们认为,红四军入闽的军事胜利,完备了闽西工农武装割据的条件;红四军以发展工农武装、分配土地、建立红色
黑夜有了北斗星(红色歌谣)
作者: 怡明  来源:文艺生活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黑夜有了北斗星(红色歌谣)
川陕苏区红色歌谣选
作者: 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来源: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川陕苏区红色歌谣选
試论我党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作者: 朱顺佐  来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革命发展  武装斗争  红色政权  相结合  革命力量  马列主义  武装夺取政权  毛泽东同志  具体实践  农村包围城市 
描述: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学说,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苏维埃货币(二)
作者: 朱平,姜宏业  来源:中国金融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闽西  大发展  经济封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毛泽东  国家银行  纸币流通  货币  苏维埃政府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描述:三、闽西工农银行苏维埃货币 1929年3月至6月,毛泽东、朱德、陈毅同志等率领红四军三次入闽西解放长汀、龙岩、永定等县,建立了闽西根据地,1930年3月成立了闽西苏维埃政府。根据地建立初期,由于白色政权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在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以后,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的情况下,却出现
关于“古田会议”历史背景的几个问题
作者: 孔永松,邱松庆,林天乙  来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古田会议决议  部队  红军  朱德  上杭县  毛泽东同志  军队  闽西革命根据地  代表大会  陈毅 
描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古田会议至现在,我军的政治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它的根本原则,它的基础,还是古田会议奠定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古田会议,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古田会议决议是怎样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苏维埃货币(一)
作者: 朱平,姜宏业  来源:中国金融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苏维埃政权  南昌起义  边界地区  秋收起义  蒋介石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货币  苏维埃政府  中国共产党  农村革命根据地 
描述:一、概述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背叛革命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地担负起中国革命的任务。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同志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党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
毛泽东同志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形成
作者: 张玉鹏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毛泽东著作、生平、事业研究)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起来的经验,加以科学的总结,提出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完整理论,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有一个提出、发展和最后形成的过程。仔细研
毛泽东同志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形成
作者: 张玉鹏  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抗日游击战争  敌人  战略问题  红色政权理论  红军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农村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同志  中国革命战争 
描述:起来的经验,加以科学的总结,提出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完整理论,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有一个提出、发展和最后形成的过程。仔细研究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这一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
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形成过程
作者: 佟玉民  来源:历史研究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列宁主义  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半殖民地半封建  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同志  游击战争  形成过程  中国革命战争 
描述:,不仅成功地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且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和特点,科学地揭示这个理论形成的过程,是党史研究中的一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作出尽可能具体的考察,并以此作为对党的六十周年诞辰的纪念。
上页 1 2 下页  跳转至:第 跳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