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视频 图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创业艰辛历程坎坷秋收起义部队初上井冈山片断回忆
作者: 赖毅  来源:星火燎原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创业艰辛历程坎坷秋收起义部队初上井冈山片断回忆
为什么说秋收起义部队“到井冈山落脚”最早是在三湾提出来的?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会议讨论  部队  革命根据地  秋收起义  毛泽东  井冈山 
描述: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湖南浏阳文家市会师以后,前委会议讨论决定,沿湘赣边界南下,向湘南退却。但是,后来在南下途中改变了退却终点,选择了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这一重大决定究竟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秋收起义部队井冈山进军浅谈
作者: 刘晓农  来源: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工农革命军  古城  部队  茅坪  秋收起义  袁文才  文家市  安源  毛泽东同志  井冈山 
描述:一、毛泽东同志是怎样提出到井冈山去的? 一九二七年,在秋收起义原定的战略计划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向罗霄山脉中段(即井冈山)进发。其时,无论是湖南省委还是中央,均是主张攻取安源、醴陵、浏阳等地后,直趋
伟大的创举 光辉的历程——纪念秋收起义五十周年
作者: 罗永平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工农革命军  武装斗争  五十周年  毛主席  湘赣边界  部队  中国革命  大进军  秋收起义  井冈山 
描述:年前,毛主席亲自领导的秋收起义和向井冈山的伟大进军,是中国共产党继南昌起义之后,为挽救中国革命所作的又一次伟大尝试,是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是我国革命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毛主席亲自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道路,是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
井冈山上两“奇树”
作者:暂无 来源:山西林业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奇树  部队  大井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毛泽东  历史的见证  革命活动  井冈山 
描述:井冈山上两“奇树”井冈山大井毛泽东旧居屋后有两棵“奇树”:一棵是海罗杉、一棵是凿树。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将这两棵树和旧居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井冈山,第一个晚上就住在大井这栋叫“白屋”的房里。不久,...
井冈山、湘赣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专题汇编 2
作者: 井冈山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毛泽东选集 
描述:井冈山、湘赣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专题汇编 2
何长工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作者: 刘振强  来源:湘潭大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创建  何长工  井冈山 
描述: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成功创建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为各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何长工是著名的红军将领,1927 年他参加了毛泽东发动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并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中作出过重大贡献。
全文: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成功创建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为各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起了重要的示范...
秋收起义和向井冈山进军
作者:暂无 来源:历史研究 年份:197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工农革命军  武装斗争  五十周年  国民党  部队  中国革命  秋收起义  大革命  陈独秀  毛泽东同志 
描述:秋收起义和向井冈山进军的伟大战斗历程,使我们更加缅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鼓舞我们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试论毛泽东引兵井冈
作者: 宋俊生  来源: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湘南  部队  中国革命  秋收起义  暴动  毛泽东  湘东  安源  农民问题  井冈山 
描述:毛泽东引兵井冈山,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引兵井冈这一举动,有其自觉的、必然的成份,也有不自觉、被迫的一面。只看到一方面,必然犯偏颇之病。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危急关头,表现了马列主义与
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起点
作者: 刘保金  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革命道路  武装斗争  “农村包围城市”  部队  红色政权理论  秋收起义  道路理论  毛泽东同志  井冈山  中国革命战争 
描述:近年来,党史学界在研究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形成的时间和标志问题上,发生了争论。有人认为,一九三○年一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的发表,是这种理论形成的标志;也有人认为,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标志着这种理论的形成。但是,对于这一理论的起点,迄今为止,笔者尚未读到此类文章,故不揣浅陋,提出已见,以希对党史的有关研究有所补益。
上页 1 2 ... 252 253 下页  跳转至:第 跳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