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视频 图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1930:“富田事变”的前前后后
作者: 罗平汉  来源:读书文摘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共中央  总前委  彭德怀  中央苏区  事变  红一方面军  江西省  赣西南  毛泽东  中共苏区中央局 
描述: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所说“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李文林式”红色割据的“李文林式”,指的就是李文林等创建的东固根据地;后者则曾是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1930年12月这里发生了由肃反所谓
毛泽东延安时期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概论
作者: 彭月英,孙海林,葛意诚  来源:湘潭大学出版社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专题汇编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描述:毛泽东延安时期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概论
古田会议对增强新时期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作者: 张蕾蕾,王飞  来源:科教文汇(中旬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古田会议  部队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工作 
描述:增强部队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部队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古田会议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特点可以用"准、实、细、情、巧"五个字来概括。这五个特点对增强部队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论古田会议的社会价值取向
作者: 钟健英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取向  古田会议  社会价值 
描述:的影响,也通过教育将革命意识的基因注入到农民意识,使农民意识在斗争得到提升和重构,从而使革命意识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正因为如此,古田会议作为党和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具有鲜明的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实践意识。其所体现出全新的社会价值取向,对于党领导的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
学习 实践 认识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为例
作者: 冷舜安  来源:世界图书广东出版公司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学习参考资料  毛泽东思想 
描述:学习 实践 认识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为例
《古田会议决议》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作者: 程恩思,熊欣  来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古田会议决议》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 
描述:《古田会议决议》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里程碑。我党我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在古田会议的基础上日趋完善发展壮大起来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回顾和重温古田会议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古田会议决议的主要内容,对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借鉴和现实启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面光彩夺目的红旗:简述长汀在中央苏区时期的重大贡献
作者: 黄修荣  来源:福建党史月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长汀  中央苏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描述: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面光彩夺目的红旗,长汀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长汀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福建革命运动的政治、军事中心;是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红色小上海"。毛泽东在闽西长汀等地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发展与创新:论《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与《古田会议决议》的关系
作者: 陈君,陈喜林  来源:世纪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继承  思想政治教育  发展  创新 
描述:《古田会议决议》和《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两个纲领性文献,重温这两部经典文献,可以看出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体现了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规律,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启示。
井冈山时期士兵委员会制度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民主传承
作者: 胡伯项,刘东浩,汪滢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社会管理  士兵委员会  价值 
描述:形成于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士兵委员会制度在中国土地革命斗争史上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特定时期的政治产物,它体现了党和军队先进的政治价值取向.新时期的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凸显民主价值的核心,对士兵委员会制度内蕴的民主价值进行解读,以利于重塑士兵委员会制度在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借鉴意义和应有的价值传承.
共同的基础和阶级上的对立: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法律“人民”一词的使用
作者: 陈和芳  来源:社科纵横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土地革命战争  法律  人民 
描述:本文通过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主要法律文本的"人民"一词及相关词语使用的统计,描述其在双方法律中使用的特点,然后通过分析双方对"人民"一词使用的共同基础和阶级对立,指出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中国革命的共同历史背景和国共两党各自代表的阶级利益的完全不同。
上页 1 2 ... 38 39 40 ... 44 45 下页  跳转至:第 跳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