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视频 图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中共湖北省委及其党组织在湘赣边秋收起义中的作用
作者: 涂开荣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重要作用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中共湖北省委 
描述:党组织是驻修水秋收起义部队中共中央联系的桥梁,并且为保存和扩充秋收起义的军力作出了重要贡献。笔者认为,准确的评价应该是:中共湖北省委湘、赣省委共同领导了秋收起义。
论古田会议的社会价值取向
作者: 钟健英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取向  古田会议  社会价值 
描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是一场彻底的社会变革运动。古田会议不仅解决了红四军党内所存在的问题,而且还针对农民意识对于中国革命负面影响的深层次社会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既消除了非无产阶级意识在党内
“莲花决策”——引兵井冈的新说
作者: 刘晓农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莲花决策  引兵井冈  毛泽东 
描述:秋收起义部队引兵井冈并非有预定计划,而是在莲花县城得到宋任穷携来的江西省委密信后,才按照省委"毛部应退赣西宁冈"的指示,再结合起义部队不足千人和湘赣边界各县没有敌人正规军的现实,前委决定不去湘南而引兵井冈。在三湾袁文才代表接上联系后,于古城会议形成党的决议。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介绍 柏露会议旧址
作者: 唐海英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井冈山市  苏维埃政权  路村  滕代远  柏露会议  逃跑主义  工农武装割据  红五军  苏联莫斯科  现场教学 
描述:柏露会议旧址位于井冈山市柏路乡柏路村北50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9年1月4日至7日,毛泽东在此主持召开井冈山前委、特委、红四军红五军军委以及边界各县县委的联席会议,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何长工、谭震林、陈正人、袁文才、王佐等60多人出席了会议。
从管理学视角看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士兵委员会制度
作者: 杨少华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井冈山斗争时期  民主  士兵委员会  管理学 
描述:近几年,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士兵委员会制度逐渐进入理论界的研究视野,但这些研究的视角还比较单一。本文以管理学为基本的理论框架,具体分析了士兵委员产生的背景、实践形式及其影响。从对士兵委员会制度的分析可以看出,民主集中存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其实际运作形式要根据具体情势而定。
古田会议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作者: 李良明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毛泽东  古田会议研究  林彪 
描述:本文分析了1929年6月14日毛泽东《给林彪的信》的具体内容,赞同这封信是古田会议决议形成的基础这一理论观点,同时认为,古田会议后,毛泽东于1930年1月5日给林彪的复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批评
走向成熟前的“阵痛”——解读红四军“七大”前后争论风波中的人和事
作者: 陈晋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红四军  毛泽东  红四军“七大”  朱德 
描述:看到其人事、理论上的纷争,更应该看到这是我们党的领导人成长、成熟的必然过程。这场风波不但使毛泽东这个党的领袖人物更加成熟了,也使朱德、陈毅这两个党内杰出人物更加成熟了,这场风波让他们更加理性地对待党内争论和意见分歧,更加紧密团结在党的最高目标之下。
朱毛红军政治工作制度的演进——从三湾、古田到瑞金
作者: 余伯流,罗庆宏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制度演进  政治工作  朱毛红军 
描述:了《党代表工作大纲》;古田会议奠定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基石,规定了红军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在瑞金召开的红军全国政治工作会议,提出了"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著名论断,到瑞金时期,红军政治工作的制度就已经基本成熟了。
对有关秋收起义几个争议问题的管见
作者: 涂开荣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若干史实  秋收起义  考证 
描述:本文通过查阅大量原始材料和回忆资料,对有关秋收起义几个争议问题进行了严谨的求证,认为:1.毛泽东成为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领导人,是"时势造英雄",是适应当时革命的实际情况应运而生的;2.工农革命军第一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若干史实考证
作者: 黄爱国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史实研究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毛泽东 
描述:在现有的有关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研究文章中,党史专家对安源会议的时间、安源会议的性质、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组建过程及具体构成、毛泽东何时到铜鼓等问题已有固定的提法,但作者在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并进行调查研究后,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上页 1 2 3 4 下页  跳转至:第 跳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