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视频 图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和实践述论
作者: 黄少群,赖宏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开创  中央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  农村包围城市 
描述: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是一个复杂艰难的创新过程。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红色政权理论和赋予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完整、系统而科学的内涵,是他创建农村根据地的第一次实践,是农村中心的开篇之作
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自主创新思想
作者: 佟英明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自主创新精神  毛泽东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描述:毛泽东《〈兴国调查〉前言》反映了他倡导调查研究、反对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官僚主义的求实精神。本文主要从三个问题上的分歧,谈谈毛泽东如何突破"城市中心"模式,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新模式的自主创新精神,是30年代最应该弘扬的苏区精神。
古田会议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作者: 李良明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毛泽东  古田会议研究  林彪 
描述:本文分析了1929年6月14日毛泽东《给林彪的信》的具体内容,赞同这封信是古田会议决议形成的基础这一理论观点,同时认为,古田会议后,毛泽东于1930年1月5日给林彪的复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批评
古田会议与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关系新探
作者: 刘晶芳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古田会议  建党新路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描述:多年来,在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形成问题的研究中,对解决了什么问题才能认定道路形成上看法不一。本文认为具备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尚不能认为道路形成,只有解决了特殊国情和党情下如何保持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先进性
走向成熟前的“阵痛”——解读红四军“七大”前后争论风波中的人和事
作者: 陈晋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红四军  毛泽东  红四军“七大”  朱德 
描述:看到其人事、理论上的纷争,更应该看到这是我们党的领导人成长、成熟的必然过程。这场风波不但使毛泽东这个党的领袖人物更加成熟了,也使朱德、陈毅这两个党内杰出人物更加成熟了,这场风波让他们更加理性地对待党内争论和意见分歧,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最高目标之下。
伟大的开篇——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作者: 石仲泉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井冈山道路  南昌起义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描述:井冈山道路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篇之作,这部鸿篇巨制不是一挥而就,也不是个人独著。一方面,这个伟大开篇无疑是以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为标志的,但它又有一个形成过程,南昌起义作为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
从井冈“九月洗党”到延安“整顿党风”:兼毛泽东党内民主建设思想的嬗变过程
作者: 谭献民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井冈洗党”  延安整风  党内民主生活  毛泽东  历史转折 
描述:从1928年井冈山的"九月洗党"到1942年初的延安整风,毛泽东在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针对党内成分复杂、思想复杂的问题,将党内民主建设从简单的组织清洗转向着重从思想上建党,以焕发出全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若干史实考证
作者: 黄爱国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史实研究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毛泽东 
描述:在现有的有关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研究文章中,党史专家对安源会议的时间、安源会议的性质、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组建过程及具体构成、毛泽东何时到铜鼓等问题已有固定的提法,但作者在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并进行调查研究后,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试论朱毛会师井冈山的历史必然性
作者: 梅宏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必然性  毛泽东  朱德  井冈山会师 
描述:今年是朱毛两军会师井冈山八十周年。回顾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思考。其中之一就是,朱毛两军为什么会在井冈山会师?笔者认为,这不是偶然的,有其历史必然性:中国革命敌强我弱的形势,是朱毛两军
古田会议精神在中国革命中的实践与弘扬
作者: 黄少群,张弛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胜利  中国革命  毛泽东  古田会议精神 
描述:古田会议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党的建设、军队建设、根据地建设纲领的确立和对中国革命成功之路的根本确定。古田会议精神是井冈山精神的延续,这一精神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得到了实践和进一步弘扬,相继形成
上页 1 2 下页  跳转至:第 跳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