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视频 图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实践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
作者: 黄干周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红色区域  红色政权  红四军  红军  赣南闽西  罗霄山脉中段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农村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同志  闽西革命根据地 
描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是以毛泽东向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我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而开辟出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胜利的成功之路。这条道路的理论,是在斗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试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
作者: 刘录开  来源:北京商学院学报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革命实践  历史地位  马列主义理论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历史经验  中国民主革命  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  道路理论  毛泽东同志 
描述:毛泽东同志创立的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的规律,指明了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对马列主义的重大发展。这个理论的提出,标志着马列主义理论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试论毛泽东同志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形成
作者: 彭洪志  来源:贵阳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理论,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武装夺取政权得出的新结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只对这一理论的形成问题谈点认识。
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独创性发展——对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历史考察
作者: 高放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近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  独创性  中心城市  革命道路  中国革命  毛泽东  共产国际  历史考察  农村包围城市 
描述:一、以理论来源于实践的观点说明:从1921—1929年毛泽东如何率先实现从城市中心到农村中心的逐步转变。不同意从二十年代初期就已有“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的起源的看法。二、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形成于
简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对马列主义暴力革命学说的贡献
作者: 伍婉萍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列宁  无产阶级  暴力革命  武装队  十月革命  国家机器  马列主义  武装夺取政权  毛泽东同志  农村包围城市 
描述: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一条独特的胜利道路,中国人民正是沿着这条道路取得全国革命胜利的。这一条革命道路是十月革命的继续发展,因而它又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正确阐述这条道路的理论则是对马列主义暴力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
毛泽东新闻理论研究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湖南省新闻学会  来源:湖南人民出版社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进军  井冈山 
描述:毛泽东新闻理论研究
浅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依据
作者: 莫明  来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革命发展  列宁  理论依据  不平衡性  暴力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起义  共产国际  半殖民地半封建  毛泽东同志 
描述:的重要内容,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由之路。 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形成的时间及其标志问题,近年来党史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从实际出发,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关于毛泽
毛泽东同志领导秋收起义的实践和党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
作者: 陈金榜  来源:江西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工农革命军  湘赣边界  领导  部队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江青反革命集团  秋收暴动  周恩来  毛泽东同志 
描述:胡耀帮同志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发生过三次历史性的伟大转变,“一次是由北伐战争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第三次则是“自从一九七六年十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艰
星火燎原-重新学习毛泽东同志“农村包围城市”的光辉理论
作者: 海军  来源: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国情  革命力量  经验教训  大革命失败后  帝国主义  中国革命  学习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  农村包围城市 
描述: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在战斗中,他们摸索着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严酷的革命现实,终于教会了他们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使他们创造出
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学习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
作者: 袁继成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战略地位  中国革命发展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道路理论  革命根据地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历史经验  学习毛泽东  重要组成部分 
描述: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开创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武装革命的农村包围城市并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以下简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指引中国人民在1949年赢得了全国的胜利。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把集体经
上页 1 2 ... 3 4 下页  跳转至:第 跳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