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视频 图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富田事变原因辨析
作者: 王地久  来源:广东党史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党的路线  社会基础  红一方面军  历史  原因  分歧  苏区中央局  公开 
描述:关于富田事变发生的原因,在我党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分歧。当年,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中央认为富田事变是AB团里应外合,公开叛变革命。①朱德在延安时说地主要复辟乃是红军第二十军哗变的真正原因。②而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项英等
古田会议与苏区党的建设
作者: 杨会清  来源: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红四军  党的思想建设  古田会议 
描述:古田会议召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红四军党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党的思想建设方面的问题.针对当时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古田会议提出了许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这次会议,中国共产党不仅初步将
“古田会议”与苏区党的思想建设
作者: 杨会清  来源: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红四军  党的思想建设  “古田会议” 
描述:古田会议召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红四军党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党的思想建设方面的问题。针对当时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古田会议提出了许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这次会议,中国共产党不仅初步将
中共红四军九大为什么选择在古田这个会址
作者: 俞炳辉  来源:福建党史月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龙岩  会议消息  红四军  地形  中共  会址 
描述:古田是一个高山上的盆地,位于闽西龙岩、连城、上杭三县交界处,周围群山环绕,地形十分险要。它东有彩眉岭,西有将军山、双吉山(西南),北有远近闻名的梅花十八洞,南有气势雄伟的吊钟岩。奇特的地形,非常有利于军事上的防守及会议消息的封锁。
红四军又多了一位秀才”
作者: 郭立传  来源:福建党史月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北伐战争  中共中央  福建省  秀才  红四军  南昌起义  福州市  黄埔军校 
描述:郭化若,1904年8月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黄埔军校第四期炮科学生,曾参加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后赴苏联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1929年回国到上海,被中共中央派到闽西根据地。
谢景德烈士对福建建党和古田会议的贡献
作者: 岩峰  来源:福建党史月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联络员  福建省  红四军  古田会议  建党  烈士 
描述:在纪念古田会议召开80周年之际,我们不能忘记当年福建省委驻红四军总联络员谢景德的贡献。谢景德烈士在世上只活了27年,但他留下的思想和业绩,却深深地烙印在20世纪初叶改变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战斗行列和征程
论古田会议决议对军队建设规律的认识
作者: 何绍斌  来源:党史文苑(学术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古田会议决议  军队建设规律  理论认识 
描述:古田会议决议正确定位军队与党的关系、军队与人民的关系、军事与政治的关系,确立了我军建设的根本原则和根本宗旨,第一次系统地回答和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军队、怎么样建设军队"的根本性问题,深化了对军队建设规律的理论认识.
三支红四军的历史沿革
作者: 洪民富,童庆平  来源:福建党史月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工农革命军  改编  党代表  部队  政治部主任  毛泽东  政治委员  鄂豫皖  参谋长  徐向前 
描述:,先后出现了三支红四军,一是朱德、毛泽东创建的红四军;二是湘鄂西红四军;三是鄂豫皖红四军。后来,三支红四军逐步发展成了红军三大方面军。
论古田会议对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
作者: 李不难  来源: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古田会议决议  规律  党的建设 
描述:古田会议从党的组织基础实际出发,探索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规律;从党员发展实际出发,探索了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规律;从党面临的任务要求出发,探索了加强党的能力建设的规律;从制定红军法规重要性出发,探索了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规律。
定位与提升:“红色资源”的再认识
作者: 肖发生  来源:井冈山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红色资源  定位  转化  提升 
描述:红色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本文从如何理解红色和资源对红色资源进行了定位,认为红色资源最本质的定义应为: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能够为我们今天所开发并具有重要价值意义的各种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红色资源的拓展和提升离不开党史研究的深化和正确的红色资源观的树立。红色资源有效的转化不仅需要在红色资源的开发模式上共享,转化方式上的社会化、具象化和实践化,还需要在教育对象上因时、因人施教。
上页 1 2 ... 3 4 下页  跳转至:第 跳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