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视频 图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1927-1928年中共的土地革命实践:以大陇分田与金砂分田为例
作者: 朱亚男  来源:黑龙江史志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分田  土地革命  中共 
描述:中共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突出表现在土地政策的转变上,这种政策的转变又反映到历次的分田实践中。以大陇分田和金砂分田为例,分析其所涉及的分田方法、地权问题等,来把握1927——1928年中共土地
中共对湘赣边界土客籍矛盾化解的考察
作者: 姜文  来源:党史文苑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湘赣边界  化解  土客籍矛盾  中共 
描述:湘赣边界各县的民众历来分土、客两籍。由于土籍豪绅对客籍实行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这种由地主阶级引起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演变成激烈的民间争端。192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湘赣边界的土客籍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联合。井冈山斗争时期,土客籍人民再度团结起来,共同投入武装割据的斗争。毛泽东和边界党对化解土客籍矛盾做了大量工作,采取得力措施将两籍的争端化解在萌芽状态,使土客籍结成稳固的革命统一战线。
中共对湘赣边界土客籍矛盾化解的考察
作者: 姜文  来源:党史文苑(学术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湘赣边界  化解  土客籍矛盾  中共 
描述:湘赣边界各县的民众历来分土、客两籍。由于土籍豪绅对客籍实行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这种由地主阶级引起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演变成激烈的民间争端。192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湘赣边界的土客籍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联合。井冈山斗争时期,土客籍人民再度团结起来,共同投入武装割据的斗争。毛泽东和边界党对化解土客籍矛盾做了大量工作,采取得力措施将两籍的争端化解在萌芽状态,使土客籍结成稳固的革命统一战线。
南昌起义
作者: 林木  来源:党史博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武装斗争  人民军队  南昌起义  中共 
描述: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只有12万人口的南昌城响起了密集的枪声。这枪声是中共打响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第一枪。最初,中共领导人是想联合在九江的国民革命
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 (下卷)
作者: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来源:中央文献出版社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行政管理  国家行政机关  文摘  中共 
描述: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 (下卷)
共产国际与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三次“左”倾错误
作者: 张春慧  来源: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左“倾错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共产国际  罗明纳兹  中共 
描述:从1927年11月到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接连犯了三次“左”倾路线错误:矍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这三次“左”倾错误,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
中共红四军九大为什么选择在古田这个会址
作者: 俞炳辉  来源:福建党史月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龙岩  会议消息  红四军  地形  中共  会址 
描述:古田是一个高山上的盆地,位于闽西龙岩、连城、上杭三县交界处,周围群山环绕,地形十分险要。它东有彩眉岭,西有将军山、双吉山(西南),北有远近闻名的梅花十八洞,南有气势雄伟的吊钟岩。奇特的地形,非常有利于军事上的防守及会议消息的封锁。
红四军分兵平远 农运如火如荼
作者: 马志康,张日光  来源:广东党史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帮助  土地革命  人民群众  红四军  工农群众  革命史  中国工农红军  中共  反动势力  县委 
描述:红四军分兵平远 农运如火如荼
红四军与平远农民运动
作者: 马志康,张日光  来源:广东史志(视窗)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民群众  红四军  工农群众  县委组织  中国工农红军  农民运动  中共  革命运动 
描述:1930年5月14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一纵队1000多人奉命从江西寻乌分兵平远.指导和帮助中共平远县委组织工农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举行武装暴动.掀起土地革命运动高潮。当年5月。平远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共平远县委领导下,乘红军鼎力帮助的东风。
“七大”纷争与古田会议
作者: 余伯流  来源:新华文摘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军队建设  第九次代表大会  党内  古田会议  第七次代表大会  回避  争论  中共 
描述:研究古田会议(即中共红4军第九次代表大会)。探讨它与党和军队建设这个主题,必然要触及古田会议前党和军队建设中的一场党内争论,即中共红4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争论(简称“七大”纷争)。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才能更深层地了解古田会议的历史底蕴及其重大意义。
上页 1 2 下页  跳转至:第 跳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