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视频 图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八七”会议后瞿秋白成为中共主要领导人之经过
作者: 柳郑文  来源:党史纵横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李维汉  中共中央  瞿秋白  共产国际代表  右倾投降主义  紧急会议  中央政治局  领导人  陈独秀  会议主持人 
描述:迄今为止,史学界仍有不少同志认为: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简称“八七”会议)主持人是瞿秋白。而实际上,“八七”会议主持人是李维汉瞿秋白则是会议报告人。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及家长式领导作风已为共产国际和中共党内多数同志所认识,改组中央已成必要。因此,在1927年7月12日的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根据共产国
谭平山是南昌起义的领导人之一
作者: 侯忠武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谭平山是南昌起义的领导人之一
谭平山是南昌起义的领导人之一
作者: 侯忠武  来源:薄峪学刊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谭平山是南昌起义的领导人之一
试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联系和区别
作者: 周应官,万长青  来源:求实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红色政权  农村根据地  中国革命  毛泽东  工农武装割据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联系和区别  道路理论 
描述:(一)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
毛泽东的统战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功安,官本滔  来源: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二万五千里长征(1934~1936)  对比研究  民族政策 
描述:毛泽东的统战理论与实践
略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与确立
作者: 鲁振祥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心城市  苏维埃政权  武装起义  红军  中国革命  毛泽东  城市中心  农村革命根据地  形成过程  农村包围城市 
描述: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学说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对这一道路理论的研究,自然成为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现代史的重要课题之一。近
毛泽东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准备
作者: 曾长秋  来源:怀化师专学报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  部队  思想渊源  秋收起义  暴动  毛泽东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袁文才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描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关系等问题谈些看法。 一、毛泽东“上山”思想产生的渊源 毛泽东萌发去农村开展武装斗争的时间,可以确定为1927年年中。马日事变后,革命形势日趋紧张,客观上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寻求新的革命出路。中央和湖南省委的一些同志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形成过程新探
作者: 李波  来源:薄峪学刊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形成过程新探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古田会议决议》的历史地位新探
作者: 赵晓石  来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革命道路  伟大意义  古田会议决议  无产阶级  历史地位  红军  毛泽东  革命道路理论  中国共产党  农村包围城市 
描述:毛泽东于1929年12月亲自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提出了建党建军的一系列原则,奠定了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的基础,其历史意义已为古田会议以后的长期革命实践所证实,也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古田会议决议》的伟大意义并非仅限于此。如果我们试着变换一下考察的角度,即把《古田会议决议》的形成放到当时中国革命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把它同党和毛泽东对中国革命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古田会议决议》的历史地位新探】
作者: 赵晓石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革命道路  伟大意义  古田会议决议  无产阶级  历史地位  红军  毛泽东  革命道路理论  中国共产党  农村包围城市 
描述:毛泽东于1929年12月亲自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提出了建党建军的一系列原则,奠定了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的基础,其历史意义已为古田会议以后的长期革命实践所证实,也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古田会议决议》的伟大意义并非仅限于此。如果我们试着变换一下考察的角度,即把《古田会议决议》的形成放到当时中国革命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把它同党和毛泽东对中国革命
上页 1 2 下页  跳转至:第 跳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