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视频 图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 常沛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承  红色文化  大学生  创新 
描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客观上要求我们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历史发展的精神价值。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也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
论红色文化在高校基层党建中的运用:以古田会议精神为例
作者: 周超,陈捷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红色文化  基层党建  古田会议精神 
描述: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创新基层党建工作要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努力体现党建时代性、把握实践规律性、富于工作创造性,不断增强党的基层组织活力。文章以古田会议精神为例,说明通过明确
论红色文化在高校基层党建中的运用:以古田会议精神为例
作者: 周超,陈捷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红色文化  基层党建  古田会议精神 
描述: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创新基层党建工作要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努力体现党建时代性、把握实践规律性、富于工作创造性,不断增强党的基层组织活力。文章以古田会议精神为例,说明通过明确
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途径研究
作者: 许劲松,洪慧敏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红色资源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描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透视着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红色资源同样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要求高度一致。以红色资源为载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可以教育青年学生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也是开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论红色文化在校园中的德育功能
作者: 徐汉晖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校园  德育功能  红色文化 
描述: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首要地位。目前,多元的道德价值取向和各种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思潮无不冲击着校园,如何改进和创新德育的内容与形式,成了当下学校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利用资源丰富、真实感人和价值永恒
红色文化价值生成的渊源及其核心价值观探究
作者: 杨晓苏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红色文化  渊源  价值  核心价值观 
描述:马克思主义是红色文化价值生成的思想理论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红色文化价值生成的历史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活动是红色文化价值生成的实践基础。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性的价值,其中
论红色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时代价值
作者: 左益,杨全海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载体  红色文化 
描述:在争取民族解放与人民自由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建了红色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红色文化的载体作用,赋予红色文化时代内涵,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特别是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红色文化与地方高校特色文化的融合发展
作者: 庞波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特色文化  红色文化  高校  融合发展 
描述:红色文化的内涵丰富,特征鲜明,吸收红色文化的精髓,能为高校特色文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柱,为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有益内容,使高校形成独有的文化品牌。同时,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文化建设之中,塑造高校特有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能更好地彰显大学的个性,有效促进大学特色文化建设。
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与教育功能
作者: 王爱华,李艳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教育  红色资源  时代价值 
描述: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是传承发扬优秀文化和汲取世界先进文明的综合产物。红色资源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德育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时代价值和教育功能。
论新时期红色文化意义的拓展及基本特征
作者: 谷松岭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意义  红色文化  拓展 
描述: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精神财富,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在以往的研究与宣传中,红色文化多突出意识形态性,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对红色文化意义有个再认识的问题:一是挖掘过去我们忽视的方面;二是拓展对意义的再认识,使其更好地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上页 1 2 下页  跳转至:第 跳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