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视频 图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多数最高级将领在南昌起义中接受第一次红色洗礼
作者: 金冲及  来源:党史文苑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民解放军  湘赣边界  国民党  南昌起义  高级将领  秋收起义  毛泽东  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共产党  红色 
描述:8月1日,是一个光荣的日子,伟大的日子。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这个日子,称它为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33年,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政府,规定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的纪念日。人民解放军的军旗上,写上"八一"两个大字。这是许多其他赞誉和奖励难以相比的。
朱良才与《朱德的扁担》
作者: 朱新春  来源:文史精华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革命者  父亲  小故事  文章  老同志  毛泽东  井冈山精神  朱德  星火燎原  当事人 
描述:我的父亲——开国上将朱良才,1900年出生在湖南省汝城县的一个书香门第。1925年,当小学教师的他,抱着救国救民的朴素思想,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湖南农民运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在革命的低潮中
步云山练兵场
作者: 赵红志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工农革命军  茅坪  农民武装  毛泽东  云山  袁文才  大革命时期  农民自卫军  历史局限性  共产党 
描述:步云山练兵场旧址地处井冈山茅坪乡,因毛泽东曾派工农革命军干部在这里帮助袁文才的农民自卫军练兵而闻名。袁文才队伍的前身是活跃在茅坪半冈山一带的绿林马刀队,是一支以劫富济贫为口号的农民武装,在大革命时期
“朱德的扁担”的不同版本
作者: 刘统  来源:晚霞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毛竹  文章  革命回忆录  毛泽东  朱德  井冈山地区  红军长征  粮食  战士  国民党军 
描述:“朱德的扁担”之考证 1960年代上小学时,语文课本有一篇《朱德的扁担》,我们都能背诵: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会师了.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红军要坚守井冈山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
作者: 余振魁  来源:档案时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工农革命军  共产党员  湘赣边界  部队  攻打长沙  秋收起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  毛泽东  浏阳  文家市会师 
描述:,于傍晚退至上坪。当晚,前委书记毛泽东在共产党员陈锡虞家召开了该团连以上干部会议,决定取消原定攻打长沙的计划,改向浏阳南乡文家市前进,并以前
朱毛会师井冈山的历史回溯
作者: 熊项斌  来源:兰台世界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工农革命军  湘赣边界  部队  秋收起义  毛泽东  工农武装割据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朱德  南昌起义军  农村革命根据地 
描述:1928年4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后的工农革命军与朱德、陈毅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这个处于湘赣边界,总面积4000平方公里的地方成功会师,并组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农村
1930:“富田事变”的前前后后
作者: 罗平汉  来源:同舟共进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共中央  总前委  彭德怀  中央苏区  事变  红一方面军  江西省  赣西南  毛泽东  中共苏区中央局 
描述:江西吉安市青Ô¬区的东固乡和富田镇,如今在江西是两个极普通的乡镇,然而,对中国革命史稍有了解的人,对这两个地名一定不会陌生。前者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创建的较早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之一,毛泽东
1930:“富田事变”的前前后后
作者: 罗平汉  来源:读书文摘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共中央  总前委  彭德怀  中央苏区  事变  红一方面军  江西省  赣西南  毛泽东  中共苏区中央局 
描述:江西吉安市青原区的东固乡和富田镇,如今在江西是两个极普通的乡镇,然而,对中国革命史稍有了解的人,对这两个地名一定不会陌生。前者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创建的较早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之一,毛泽东在著名
浅议毛泽东倡导的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作者: 林颖  来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实事求是  农民问题  农村包围城市 
描述:毛泽东悉心解剖农村情况,彻底摸清中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提出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同志给中国人民指明了革命的道路。
江西红色歌谣的产生及其艺术价值
作者: 张涛  来源:创作评谭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红色歌谣  爱情生活  客家山歌  红军  艺术价值  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  地缘关系  江西  中国共产党 
描述:江西自古以来是鱼米之乡,先民在数千年前就在赣江流域渔猎和耕作。江西歌谣绝大多数是反映农业生产、农民的生活、习俗、礼仪和农村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农耕文化的特色比较浓厚,而且反映在各类歌谣中。从地缘关系来看,古代江西曾是“吴头楚尾”,江西歌谣也受“吴歌西曲”一定的影响。晋、唐、宋、元等几代都有大批中原人口迁入江西。江西歌谣,尤其赣南的“客家山歌”、赣北的“打鼓歌”等受中原文化一定程度的影响。江西歌谣的形式绝大部分为四句七言体。也有四句半(拖山调)、四句五言体。武宁的“打鼓歌”多是三句半。小调多属生活小调,以调带词。元代,江西高安音学家周德清,于公元1324年著《中原韵》,列“正语作词起例”“北曲音韵十九个部首”,对江西的音乐、戏曲、民歌的咬字吐音都有一定的影响。至今,江西的赣剧、各路采茶戏的念白仍用中州韵。在赣南、赣西的一些歌谣和语言中尚有古汉语音韵。江西山多,过去交通闭塞,造成了“江西地不平,十里九样声”的现象。各地的山歌都以当地方言歌唱,形成了多元的风格。赣南各县及永新、莲花等地,歌谣和语言中仍保留着不少古汉语的称谓和形容词,这些地区的歌谣比较粗犷、古朴。 江西歌谣的共性是:口头性、群众性、地方性及红色歌谣的革命性和斗争性。
上页 1 2 ... 5 6 7 ... 21 22 下页  跳转至:第 跳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