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视频 图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古田会议是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的里程碑
作者: 傅广华  来源: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民军队  古田会议  党的领导 
描述:80年前召开的古田会议,使中国红军划清了同一切旧式军队的界线,成为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确立了政治建军的正确路线,确定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建军原则,明确了新型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突出了军队
古田会议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作者: 李良明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毛泽东  古田会议研究  林彪 
描述:本文分析了1929年6月14日毛泽东《给林彪的信》的具体内容,赞同这封信是古田会议决议形成的基础这一理论观点,同时认为,古田会议后,毛泽东于1930年1月5日给林彪的复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批评
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功能简析
作者: 孙炳芳,张学军  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功能  红色文化资源 
描述: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党优良传统和思想精神的重要源头,把红色文化运用于教学,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途径,增强大学生对"三个选择"历史必然性的认识,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切实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论"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的形成及历史意义
作者: 魏翠华  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形成  意义 
描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于井冈山斗争时期.它符合中国革命发展规律,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这一思想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是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雏形.
浅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富农政策
作者: 肖旺,王健  来源:宜宾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毛泽东  富农  土地  土地革命时期 
描述:富农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共产党非常关注的问题。在如何对待富农的问题上,党走过了一条非常曲折的道路。土地革命时期是党开始集中探索富农问题的初始时期,这一时期党的富农政策经历了中立——反对——联合三个阶段,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以后富农政策的制订提供了重要参照。
古田会议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作者: 傅柒生  来源:红土地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无产阶级  思想建设  《古田会议决议》  南昌起义  中国革命  人民军队建设  马列主义  普遍原理 
描述: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在中央“九月来信”精神指导下,总结了南昌起义两年多来的经验和教训,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党和人民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成为我党我军建设史上的一个
高扬红色文化旗帜 铸就主流价值体系
作者: 梁爽  来源:经营管理者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继承  弘扬 
描述:的必由之路和强大动力。笔者在本文中提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具体表现应为: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方向,爱国主义主题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活跃、红色文化艺术精品的层出不穷,重塑社会主义公民精神支柱。
古田会议前后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三个重大理论问题的转变
作者: 蒋伯英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民军队  古田会议  毛泽东  井冈山根据地  农村包围城市 
描述:的战略转变;在红军自身建设方面,完成了自红军创建以来由受旧军队影响向党的绝对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转变;而在革命道路上初步完成了由工农武装割据向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转变。
谁为井冈山“朱毛会师”策应朱德
作者: 黄飞英  来源:当代老年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革命道路  革命根据地  朱德  井冈山地区  井冈山会师  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史  农村包围城市 
描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伟大意义的井冈山会师(又称“朱毛会师”),它不仅对当时坚持井冈山地区斗争,巩固和扩大红色革命根据地有重大作用,而且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坚决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
定位与提升:“红色资源”的再认识
作者: 肖发生  来源:井冈山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红色资源  定位  转化  提升 
描述:进行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能够为我们今天所开发并具有重要价值意义的各种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红色资源的拓展和提升离不开党史研究的深化和正确的红色资源观的树立。红色资源有效的转化不仅需要在红色资源的开发模式上共享,转化方式上的社会化、具象化和实践化,还需要在教育对象上因时、因人施教。
上页 1 2 3 下页  跳转至:第 跳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