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视频 图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被遗忘的理论“驿站”: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社会主义观的考察与思考
作者: 吴文珑  来源:北京党史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社会主义思想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观  资本主义  基本的  社会主义社会  无产阶级专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共产主义社会  中共 
描述:"社会主义观"是学术界的常用概念,由于它对现代中国之思想、社会和政治制度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对中共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研究已成为一个带有持久意义的学术领域。然而,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而言,社会主义思想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论争及启示
作者: 郭宇,高正礼  来源: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土地革命时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  论争 
描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论争错综复杂。中共党内、中共同共产国际之间、中共同非马克思主义党派之间等就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形势、性质、阶段、重心等诸多问题发生了论争。论争有力地促进了中共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少数民族委员会考述
作者: 杨思机  来源:民族研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少数民族委员会  土地革命战争  中国共产党 
描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设立了专门负责少数民族工作的少数民族委员会等机构,但公开的档案对这些机构的活动情形语焉不详,当事人的回忆又互有歧异,后人难免混淆。将相关人员的回忆、年谱、传记、文集等文献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论争及启示
作者: 郭宇,高正礼  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土地革命时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 
描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论争错综复杂。中国共产党党内、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同非马克思主义党派等不同主体之间就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形势、性质、阶段、重心等诸多问题发生
政治传播视阈下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作者: 徐荣梅  来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土地革命  政治传播  大众化  军队 
描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关革命的成败。然而,党在刚刚组建的军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为了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党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群众工作
作者: 黄玉峰  来源:社会主义论坛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今年6月,笔者有幸参加在井冈山干部学院的学习培训,亲身实地感受了井冈山精神;最近,又观看了《苦难辉煌》、《长征》、《八路军》、《寻路》等革命历史教育片,深受教育启发和感动;特别是通过近期对中央领导
碧血丹心照汗青--追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将乐籍三烈士
作者: 周佛胜  来源:红土地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乐籍  国民党  1934年  将乐县  中医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山村  烈士 
描述:黄祖华,1907年8月8日出生于将乐县安仁乡福山村一中医家庭。1930年,他为逃避国民党抓壮丁,经熟人介绍,到万安区公所任文书,因不满国民党官吏鱼肉乡民、横行乡里的暴行,一年后便辞职返乡,协助胞兄生产蜡烛销售。1934年,福山村贫农肖庆华认识了闽北红军独立师黄立贵师长、邱子明团长等,并和当地农会建立起地下联络关系。有一位战士患伤寒,高烧不退,地下交通员肖庆华就将这位战士秘密背回家,请村里的中医黄光琳诊病治疗。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陈毅史料选编
作者: 孙伟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救国  言论  毛泽东(1893  1977)  选集 
描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陈毅史料选编
试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主观主义产生的原因: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例
作者: 谷正  来源:丽水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原因  主观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描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主观主义是我们党需要克服的众多障碍之一。但由于部分同志对实际情况的掌握有所不同,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囿于马列主义的既定观点,思想不解放,以及我们党在土地革命时期中,注重
阶级民主的工具效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选举动员
作者: 王建华  来源:江苏社会科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阶级民主  选举动员  工具效用 
描述:苏维埃选举强调民主的阶级性。它通过有无选举权的划分,进行阶级鉴定;通过配合选举的查田运动,来纯洁阶级队伍。强化阶级选举的目的是完成革命的社会动员,在此,组织利益高于一切,个体即便出身贫苦阶级,一旦不遵从组织的要求,就成为阶级异己分子,成为整肃的对象。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当个体政治身份的获得意味着基本权益的让渡时,这种选举式动员的工具效用必然是有限的。
上页 1 2 3 ... 20 21 下页  跳转至:第 跳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