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视频 图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政权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吗?
作者: 杨福新  来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无产阶级  革命力量  中国革命  政权  马列主义  不同时期  剥削阶级  道路  历史条件  农村包围城市 
描述:道路奉为一切国家必须仿行的模式。就是在一个国家里,也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和阶级力量对比的状况来确定斗争方式和道路。我党历史上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照搬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采取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方式,多次使革命遭到严重损失。林彪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思想形成的再认识
作者: 范龙堂  来源:南都学坛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革命道路  形成  再认识 
描述:毛泽东在《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一文中 ,仍然坚持以大城市为中心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思想还未形成。长沙撤围前的“立三路线”时期 ,毛泽东仍未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束缚。从长沙撤围开始 ,毛泽东真正实现了以大城市为中心到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转变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思想正式形成
浅论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形成
作者: 义瑛  来源: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土地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  武装夺取政权  “左”倾路线  农村包围城市 
描述: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是在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 ,毛泽东《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的发表 ,成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的发表 ,使这一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遵义会议及其通过的《决议》 ,该思想得以最终形成
浅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形成
作者: 李爱香  来源:金融教学与研究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井冈山斗争  国民党反动派  战争和战略问题  工农武装割据  斗争实践  井冈山根据地  无产阶级领导  武装夺取政权  农村包围城市  中国革命战争 
描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毛泽东同志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而找到的一条引导中国民主革命到
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
作者: 黄超凡  来源:福建党史月刊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一九三○年初,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开始形成”。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实线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井冈山斗争时期正是全国革命处在低潮的困难时期。这时,无论从客观形势还是从
浅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
作者: 张玉乔  来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  理论  农村包围城市 
描述:的革命道路理论。这一光辉理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革命道路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建设道路同样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唯一的出路仍然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多维认知
作者: 刘玲  来源: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认知  多维  农村包围城市 
描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由之路。这一理论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石,其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性意义已为人熟知。但是应当认识到,这一理论的内涵是多维的,其重要性的认识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形成标志的再认识
作者: 程洪宝  来源: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  毛泽东  标志 
描述:的《战争和战略问题》报告,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领农村,后夺取城市,明确地当作革命道路问题提了出来,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最终形成
毛泽东同志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何时形成问题的几点理解
作者: 魏关松  来源:新乡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理论,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二、三年来党史界毛泽东同志何时形成这一理论存在不同的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形成的历史过程探析
作者: 马保青  来源:时代报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  历史过程 
描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过程, 这一理论的形成重新进行历史考察, 有助于我们更为正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精髓“实事求是”, 从而更好地指导我国今天的现代化建设。
上页 1 2 ... 4 5 6 ... 281 282 下页  跳转至:第 跳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