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视频 图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周恩来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创
作者: 刘焱  来源:党的文献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工农武装割据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周恩来 
描述:中国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开辟这条道路的过程中,周恩来较早提出和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和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观
作者: 莫少昆  来源:现代企业教育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指导思想  相结合  中国革命  成长历程  战略观  战略管理  土地革命时期  毛泽东思想  企业战略  农村包围城市 
描述:的光阴,这支人民军队征战南北,终于解放全中国。从战略的角度来看,这一伟大胜利无疑与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路线分不开。战略管理的系统架构包括:战略愿景、任务、目标、指导思想、政策以及战略制定和执行的诸多过程。下面就从这些方面来谈一谈"农村包围城市"这一路线的形成过程。
秋收起义找到了中国革命之路
作者: 魏丕植  来源:党史文苑(学术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革命道路  秋收起义  毛泽东  历史意义 
描述:秋收起义解决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三大根本性重大课题:第一次响亮地打出了中国典产党这面光辉旗帜。让中国人民、世界人民肴到了中国新的希望和中国革命的新方向;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在秋收起义过程中,探索和找到了中圆革命正确而科学之硌一在反动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井冈山建立革命撂据地。走以农村包括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解决了中国革命要走什么样道路的根本问题;通过“三湾改编”。“把党支部建在连上”……解决了中国革命需要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军队的革命基础性问题。[著者文摘]
井冈山上鲜为人知的故事
作者:暂无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大革命失败  中国共产党人  井冈山精神  故事  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0世纪20年代  农村包围城市 
描述:20世纪20年代末,以城市为中心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以毛泽东、朱德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独辟蹊径,转战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试论秋收起义的意义与特点
作者: 黄爱国,杨桂香,刘善文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湘赣边界  意义  秋收起义  特点 
描述:本文通过对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史的回顾与思考,阐述了这次起义的四个特点:一、对中国革命的独特历史贡献和深远影响;二、拥有独特的主、客观历史条件;三、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开端;四、无产阶级革命的自觉创新精神的典范,团结奋斗的楷模。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纪念湘赣边界秋收起义80周年
作者: 黄洋  来源:党史文苑(学术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原理  中国具体实践  结合 
描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另一次是党的
试论徐特立在八一南昌起义中的特殊贡献
作者: 彭世华,孙光贵  来源: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特殊贡献  南昌起义  徐特立 
描述:徐特立在八一南昌起义中成功争取姜济寰,对起义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起义的准备阶段起了掩护作用,使起义的准备工作进展顺利;起义中,部分地方武装力量参与起义,使起义迅速成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起义军的战争减员;起义军南征时,大大减少了战事;稳定了南昌秩序,安定了民心;有利于起义军筹集粮饷工作的顺利开展。
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的起点
作者:暂无 来源:兰州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的起点
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的起点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青年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的起点
白色恐怖下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新指向——试论"八七"会议的历史地位
作者: 谭献民,文斌  来源:甘肃理论学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地位  "八七"会议  党的建设 
描述:大革命的失败为我党检视其错误路线提供了历史契机,"八七"会议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确立了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正确路线,同时也对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克服自身弱点、保持其革命先锋队性质和加强自身建设进行有益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早期自身建设的若干规律性认识,这为毛泽东建党学说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和宝贵的历史启迪.
上页 1 2 下页  跳转至:第 跳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