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视频 图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从八七会议到遵义会议看毛泽东领导地位的形成
作者: 李鹏  来源: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遵义会议  毛泽东  领导地位  八七会议 
描述:独立领导的土地革命的重大转折,先后出现过右倾机会主义,‘左’倾盲动主义,‘左’倾机会主义的严重错误,在这些转折和严重错误的大浪淘沙中,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得以酝酿和形成。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伟大实践
作者: 张绪雄  来源: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  “农村包围城市  毛泽东思想  武装夺取政权” 
描述: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它体现在毛泽东革命和建设等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形成即是这一思想的伟大实践。这一理论的开创,不仅指引了中国革命走向伟大胜利,更大大丰富了实事求是这一思想的实践,因而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秋收起义的精神价值是永存的
作者: 钟万祥  来源: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精神价值  秋收起义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 
描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治形势及湘赣边界特殊条件构成了秋收起义发动及精神价值生成的环境,毛泽东同志是秋收起义精神价值主要创立者,秋收起义是中国革命道路的起点,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地位,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激励我们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秋收起义的精神价值是永存的。
从“袁州会议”看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
作者: 龙外生  来源: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袁州会议  毛泽东  农村革命根据地  农村包围城市 
描述:1930年9月28日毛泽东在“袁州会议”上确定了红一方面军的行动计划,抵制了当时立三中央要红军去攻打大城市的命令,而带领红军攻克吉安,使农村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红军实力大大增强,为第一次反围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论古田会议对保持党的先进性之历史贡献
作者: 杨泽娟  来源: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古田会议  思想建党  保持先进性 
描述:党的先进性问题,是一个有着长远历史和深厚渊源的问题。古田会议伟大的历史贡献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我们党的自身建设实践相结合,开辟出了一条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成功之路。几十年来,它对我们党的先进性建设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
南昌起义重大历史意义述论
作者: 宗克柱,裴明慧  来源: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重大历史意义  南昌起义  中国共产党 
描述: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当代中国红色文化的价值及其传播
作者: 傅梅芳  来源: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传播  红色文化  价值 
描述:红色文化具有特定的物质载体和丰富的精神指向,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包含了中国共产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思想。红色文化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研究
作者: 高旭  来源: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土地革命  作风建设  纯洁性 
描述:作风纯洁是党的纯洁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作风纯洁,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土地革命时期,为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确保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作风
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论
作者: 何克祥  来源: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关系  红色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描述: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实质内容、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也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认真挖掘、研究、提炼和升华红色文化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
试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文化支持
作者: 刘玉标,马静  来源: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红色文化  爱国主义教育  文化支持 
描述: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的、先进的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的主流思想意识及其物化资源。在当代中国,红色文化可以强化人们的爱国之识、涵养人们的爱国之情、培育人们的爱国之志、引导人们的爱国之行。
上页 1 2 下页  跳转至:第 跳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