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视频 图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浅析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作者: 张学玲,付晓凭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武装夺取政权  农村包围城市 
描述: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对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都是适用的。但是,武装夺取政权的具体道路,却因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而有所区别。在俄国,共产党是利用长期合法的斗争,到时机成熟时,举行武装
浅析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作者: 张学玲,付晓凭  来源:时代报告(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武装夺取政权  农村包围城市 
描述: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对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都是适用的.但是,武装夺取政权的具体道路,却因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而有所区别.在俄国,共产党是利用长期合法的斗争,到时机成熟时,举行武装
浅议毛泽东倡导的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作者: 林颖  来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实事求是  农民问题  农村包围城市 
描述:毛泽东悉心解剖农村情况,彻底摸清中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提出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同志给中国人民指明了革命的道路。
父亲彭泽民参加南昌起义的往事
作者: 彭润平  来源:纵横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全国代表大会  父亲  中国国民党  基层党员  南昌起义  拨乱反正  彭泽  国共合作 
描述: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国民党右翼便急迫要否定他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瓦解国共合作。他们兴风作浪,不择手段,急谋夺取党权和政权,甚至卑劣地下毒手暗杀了孙先生的老战友廖仲恺。侨居南洋
用红色文化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
作者: 张响涛  来源:中华魂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精神家园  马克思主义  大发展  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文化  毛泽东  先进文化  红色精神  思想文化阵地  当今世界 
描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人民的力量,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夺取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又用先进的文化,凝聚
井冈诗词解析毛泽东的中国革命之路
作者: 王潘,吴业亮,杨光云  来源: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艰苦奋斗  诗词  毛泽东  井冈山精神 
描述:毛泽东公开发表的六十余首诗词中,为井冈山而作的有三首,表明毛泽东对井冈山情有独钟。毛泽东一上井冈山,摸索出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建立了新中国。毛泽东二上井冈山,告诫党政领导要牢记井冈山精神,艰苦奋斗建设好新中国。
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形成及其哲学意义
作者: 刘锋  来源: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国情  一切从实际出发  "农村包围城市"  人民 
描述: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由之路。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
群英合力共谋南昌起义
作者: 张寿春  来源:世纪风采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民军队  中国共产党人  南昌起义  革命战争  合力  中国革命新道路  1927年  武装夺取政权 
描述:1927年8月1日发生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迈出了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突破性步伐。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危急关头转变战略部署的果断决策,是凝聚周恩来等一批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光辉结晶。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及其在各革命历史阶段的运用和发展
作者: 黄德建,吕兰  来源:学园(教育科研)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理论  根据地建设 
描述: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方面内容,它形成于十年内战时期。在以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都在具体贯彻和实施这一理论,并最终指导中共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上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八七会议前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作者: 张彦  来源:神州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武装斗争  毛泽东  土地  八七会议  农民 
描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紧密结合起来,最后以武装斗争夺取革命政权取得革命胜利。这是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用和发展。
上页 1 2 下页  跳转至:第 跳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