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视频 图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南昌起义前后周恩来的领导艺术
作者: 杨绍琼  来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领导艺术  南昌起义  周恩来 
描述:周恩来的领导艺术,是在领导实践中产生、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南昌起义前后,周恩来的领导艺术已经初具特色,主要表现为:高瞻远瞩、未雨绸缪的斗争艺术,坚持原则、灵活机动的决策艺术,知人善任、使用得当的用人艺术.
中国革命第一枪:朱德南昌起义时使用的手枪
作者: 白杜  来源:中国老区建设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手枪  土地革命战争  南昌起义  中国革命  领导者  朱德  陈列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描述: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这个兵器王国,陈列收藏的手枪有上千支,其中最引人注目、最珍贵的,当属土地革命战争馆作为一级文物珍藏陈列的一支手枪,被誉为中国革命第一枪,它的主人是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
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途径
作者:暂无 来源:公安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2010年  中国红  文化软实力  执政文化  政治性质  红色文化  中国共产党 
描述:熊扬勇、陈世润在《长自学刊》2010年第1期撰文认为,在中国红土地上培育出来的独特的红色文化,是政治性质的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中最强有力的声音,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略论朱毛红军的军事文化
作者: 周见美  来源:党史文苑·学术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毛红军军事文化  表现形式  主要作用 
描述:朱毛红军在井冈山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为全体将士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部队特点的军事文化,其使命、宗旨、纪律、战争观念及战略战术都涵盖于内中.这种军事文化在斗争实践中表现出政治导向、凝聚军心、军事致胜、纪律约束及塑造军队形象五大主要功能.
红色资源的心理效应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作者: 杨罡  来源: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红色资源  心理学效应  实施策略 
描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红色资源作为教育载体,其目的是以红色资源作为心理刺激物,把渗透在红色资源中的思想和精神同化到人的认知结构中,以改善教育主体的心理认知结构,促进心理品质提升。本文主要以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学效应为研究的突破口,系统剖析了红色资源在促进个体心理成熟中的地位、作用和运用策略。
简论积极思想斗争对古田会议成功召开的重要作用
作者: 李东朗  来源:军事历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古田会议  积极思想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史  朱毛之争 
描述:古田会议召开之前,红4军领导层内部在军队建设的一些原则性问题上发生争论,史称朱毛之争。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红4军主要领导人都以为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政治觉悟、大局观念和责任感,进行了积极的思想斗争
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途径
作者: 熊扬勇,陈世润  来源:长白学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软实力  红色文化  价值形态  战略途径 
描述:在中国红土地上培育出来的独特的红色文化,是政治性质的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中最强有力的声音,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软实力不仅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而且还有实践和文化的来源,有具体的软实力价值表现形态。把握好红色文化传播的战略途径,将给世界文化带来积极影响。
开辟井冈 朱毛会师
作者: 李步前,袁家义  来源:军队党的生活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红四军  红军  中国革命  毛泽东  朱德  井冈山会师 
描述:毛泽东和朱德,自1928年朱毛红军在井冈山会师以来,这两个名字便紧紧联系在一起。我军的两位主要创建者,密切合作、风雨同舟长达半世纪之久。毛泽东曾说:“朱毛朱毛,没有朱哪有毛?”晚年他依然再提:“我是
论《古田会议决议》的具体作用
作者: 李鸿岩  来源:学理论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古田会议决议  具体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 
描述:《古田会议决议》是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纲领性文献,在理论、历史、现实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分析其具体作用:明确思想建党的基本原则并确立政治工作的地位;在内容和方法上阐明如何开展政治工作
毛泽东与富田事变及肃AB团责任问题考辨
作者: 罗惠兰  来源:党史研究与教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肃AB团  毛泽东  责任考辨  富田事变 
描述:20世纪30年代,在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东固和富田发生了震惊一时的富田事变和长达5年之久的肃AB团运动。时任红一方面军主要领导人的毛泽东与此有何干系?其应负的责任是什么?在肃AB团问题上毛泽东为什么会犯错误以及又为纠正这一错误作了哪些努力?对此,本文力求作一客观、求实的分析论证。
上页 1 2 下页  跳转至:第 跳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