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视频 图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关于“八七”会议后毛泽东的行踪问题
作者: 宁教奎,张检明  来源:毛泽东思想研究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党中央  “八七”会议  负责人  毛泽东  湖南  省委  行踪 
描述:一九二七年十月八日,《彭公达同志关于湖南秋暴经过的报告》中指出:“八七”会议后党中央派毛泽东和彭公达回湖南召集旧省委及各负责人会议,宣传中央新政策之精神及改组湖南省委
青年毛泽东研究长河中新的里程碑:读《谁主沉浮——五四时期至秋收起义时期的毛泽东》有感
作者: 高菊村  来源:毛泽东思想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央执行委员会  副主任  唐振南  文献出版社  谁主沉浮  杨胜  青年毛泽东  五四时期  毛泽东研究  农民运动 
描述:《谁主沉浮——五四时期至秋收起义时期的毛泽东》于2013年底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研究和宣传毛泽东思想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唐振南。序言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杨
共产国际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形成
作者: 吕偲,刘丽琼  来源:毛泽东思想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重要条件  共产国际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消极影响 
描述:共产国际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形成具有相关性。共产国际强调了农民、土地问题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在大革命失败后所作出的政策转变,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形势和特点的正确分析,以及对毛泽东某种程度的重视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形成的标志
作者: 黄允升  来源:毛泽东思想研究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革命道路  中国共产党人  中国革命  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  实际出发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农村包围城市 
描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中国向何处去?还要不要革命?怎样进行革命?这些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人作出回答。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关于革命道路的理论
朱德“赣南三整”
作者: 李同庆  来源:毛泽东思想研究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  部队  南昌起义  革命  朱德  1927年  失败 
描述: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潮汕失败后,由于革命征途的更加艰险,因而部队思想十分动乱。针对当时部队可能被失败主义瓦解的严重局面,朱德为了巩固这支部队,保留革命的种子,挺身而出于1927年10R初至11月下旬,
试论秋收起义前后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变化
作者: 肖子华,陈钢  来源:毛泽东思想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军事战略思想  秋收起义  毛泽东  工农武装割据 
描述:"马日事变"后,毛泽东从注重农民运动逐渐转向了注重军事运动,并逐渐产生了他这一时期的军事战略思想。湘赣边秋收起义为毛泽东提供了第一次军事实践,在组织领导秋收起义的过程中,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毛泽东
古田会议中国共产党“党管人才”政策的制度创新
作者: 张锋  来源:毛泽东思想研究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古田会议  制度创新  中国共产党  党管人才 
描述:古田会议对中国共产党“党管人才”政策进行了深入的制度实践探索,创造性地奠定了“党管人才”的基本指导原则,首次从制度上正式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并重视培养提高红军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力
陈毅古田会议
作者: 翟清华  来源:毛泽东思想研究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武装斗争  古田会议决议  政治工作人员  红四军  前委书记  毛泽东  重大问题  周恩来  “九月来信”  陈毅 
描述:陈毅古田会议
毛泽东“二七”陂头会议
作者: 任重,诸山  来源:毛泽东思想研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陂头会议  土地革命  毛泽东 
描述:“二七”陂头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不仅对赣西南地区的土地革命运动的全面开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为党领导的整个土地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勇于理论创新,自觉克服来自右的特别是“左”的干扰,摆脱教条主义束缚,初步确立了我党独立自主解决国内问题的思想路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及基本经验
作者: 王湘云  来源:毛泽东思想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经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  探索  大众化 
描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党领导民主革命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推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还结合中国社会革命的具体情况,不断探索并且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承继了大革命时期党思想理论宣传的宝贵经验和优秀作风,结合不断变化的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通过多种途径推行多层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总结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上页 1 2 下页  跳转至:第 跳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