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视频 图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试析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提出的有关党内教育思想
作者: 李蓉  来源:福建党史月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军队建设  古田会议决议  教育内容  中共三大  革命根据地  武装反抗  革命过程  教育思想  群众斗争  中央局 
描述:和教益。本文仅就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提出和阐述的党内教育思想作一探讨。一、毛泽东党内教育思想的提出1929年12月召开的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由陈毅在会
仁化董塘暴动打响粤北湘南暴动第一枪
作者: 徐宝来,徐诚林  来源:红广角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农民暴动  国民党反动派  武装起义  湘南特委  南昌起义军  仁化  年关暴动  湘南暴动  农民自卫军  第一枪 
描述:湘南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发动和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中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武装起义。目前,党史、军史界将湘南宜章年关暴动定为打响湘南起义的第一枪。笔者认为,打响湘南起义第一枪的应是粤北董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在香港的发展
作者: 潘琦  来源:党史博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赖先声  杨殷  工人斗争  “八七”会议  余闲乐社  省委机关  中共六大  中共广东区委  中共中央北方局  反革命政变 
描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共广东区委迁至香港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5日,国民党在广东发动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广东全省。4月17日,中共广东区委秘书长赖玉润(赖先声)召集在广州的区委成员穆青、杨殷、冯
毛泽东引兵井冈的重大历史意义
作者: 胡庆祝  来源:党史文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引兵井冈  历史意义  毛泽东 
描述:秋收起义,毛泽东率领部队上了井冈山,点燃了中国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引兵井冈对中国革命道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开始了中国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毛泽东引兵井冈的重大历史意义
作者: 胡庆祝  来源:党史文苑(学术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引兵井冈  历史意义  毛泽东 
描述:秋收起义,毛泽东率领部队上了井冈山,点燃了中国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引兵井冈对中国革命道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开始了中国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毛泽东指挥兵力的变化
作者: 李戈瑞  来源:湘潮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工农革命军  湘赣边界  宛希先  湘南特委  袁文  三湾改编  罗霄山脉中段  宁冈县  秋收暴动  起义部队 
描述:的落脚点,保存革命的火种。1928年4月,朱德带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的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这一过程中,毛泽东领导的兵力,发生了多次变化。秋收起义之初,率领部队4000余人
古田会议前后毛泽东对思想建党的贡献
作者: 陈再生  来源:宜宾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古田会议  非无产阶级思想  毛泽东  新泉整训  思想建党 
描述:大革命失败,如何把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中且主要由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构成的党建设成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崭新课题。古田会议前后,针对红四军党内存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毛泽东通过
古田会议始末
作者: 褚银,章世森,晁华  来源:党史博采(纪实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红四军  古田会议  历史  政治工作  代表大会  木结构建筑 
描述:召开。在历史的转瞬之间,它见证了一个神奇而伟大的转折。时光荏苒,85年一个阳光明媚的金秋时分,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这里隆重举行。历史的钟声萦绕耳畔,先辈的伟绩历久弥新。打开尘封的记忆,追寻85年前那段难忘的岁月,在传承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荣光中倾听那个永恒的故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三农”问题及当代启示
作者: 张欢  来源:黑龙江史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土地问题  “三农”问题 
描述: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上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也就是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十年内战时,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并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发展
为什么说秋收起义部队“到井冈山落脚”最早是在三湾提出来的?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党史文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代表资格  工农革命军  熊寿祺  湘赣边界  芦溪  革命根据地  湖南浏阳  文家市  三湾  卢德铭 
描述:作出的呢?许多年来有几种不同说法,其实,到井冈山落脚的问题最先是在三湾提出来的。其理由是:第一,秋收起义的客观形势,要求工农革命军迅速找一个落脚的地方。工农革命军从文家市出发以后,"闻萍乡有驻军不能通过",便"改道芦溪"。在芦溪,遭敌伏击,"损失人枪三百余",总指挥卢德铭亦在战斗中不
上页 1 2 ... 6 7 8 下页  跳转至:第 跳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