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视频 图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论红色文化的四大特点
作者: 魏登云  来源:沧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民性  红色文化  民族性  特点 
描述: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所创造的先进文化。它将物质、制度和精神三种文化于一体,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呈现出四大特点,即民族性——红色文化孕育形成之根脉;人民性——红色文化传承创新之动力;时代性——红色文化与时俱进之生命;开放性——红色文化历久弥新之法宝。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作者: 岳蒙  来源:延安大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红色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  大学生 
描述: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所形成的具有资政育人意义的历史遗存,包含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制度形态以及信息形态四种形态。红色资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优质高效的本源性资源和生动形象的珍贵题材,对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对
全文: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所形成的具有资政育人意义的历史遗存,包含物质形态、精神形态...
红色文化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实践研究
作者: 饶勇,涂冰  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党员教育  红色文化  大学生 
描述:和情感上的认同度还没有深入到行为程度。为推动红色文化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场合,结合不同的特色活动,解放思想,开辟多种教育形式,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
井冈英烈光照千秋——缅怀张子清烈士
作者: 林煦春  来源: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工农革命军  湘南  陈浩  红四军  部队  浏阳  红五军  毛泽东同志  茶陵  井冈山 
描述:张子清,名涛,一九○一年二月二十六日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县桃江区(现为桃江县)板溪风景市。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我党主办的广州农运讲习所政治讲习班学习。一九二六年参加北伐战争,一九二七年参加“秋收起义”,同年九月参加“三湾改编”,十月随毛泽东同志进入井冈山。一九二八年五月,红
论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
作者: 沙莎,黄晓晓  来源:黑龙江史志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当代价值  红色文化  实现 
描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步伐。因此,发扬红色文化当代价值需要在观念上重视、加大宣传力度、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课堂、头脑等活动。
秋收起义(二)
作者:暂无 来源:党史天地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工农革命军  共产党员  宛希先  国民党反动派  秋收起义  毛泽东  总指挥  委员 
描述:上栗市村向南,过萍乡,莲花。9月23日夜,部队在萍乡20里外的芦溪宿营。毛泽东召集开了个碰头会,决定明天的行军方案。
舒国藩谈南昌起义
作者: 邓勍  来源:纵横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革命道路  武装起义  起义军  南昌起义  江西省  方志敏  农民运动讲习所  农协会  四川省  南昌县 
描述:八一南昌起义75周年之际,笔者随四川省文史馆的同志,在成都走访了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健在者——舒国藩。 问:舒老您当年是怎样走上革命道路的? 答:我1907年出生在江西省南昌县,17岁那年考江西省甲种工业学校。当时学校学生会的负责人是江西地下党领导方志敏。我们两人情趣志向相投,
高等教育视野下的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作者: 张绍荣  来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传承  红色文化 
描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和重要的德育功能。高等教育应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夯实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以活动载体建设为重点,高扬红色文化的育人旗帜;以课堂、网络、生活等工作为根本,促进红色文化的教育传播深入人心。
红四军军部旧址:见龙居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源流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向进入马图村,军部设在见龙居,朱德军长就住宿在见龙居。驻扎三天两夜后,红四军回师北。离开时,留下了一批军事骨干和部分伤员共120多人,军马12匹,枪枝170多支,轻、重机枪3挺。
井冈“挑粮小道”走笔
作者: 何小文,张颖  来源:党史文苑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八月失败  两万五千里长征  出太行  湘赣边界  公卖处  党员干部  井冈山精神  八年抗战  革命斗争  工农兵苏维埃 
描述:井冈山有一条小道很有名,叫做朱毛红军“挑粮小道”,它不仅与红色政权的存在休戚相关,而且它还历练出无数的铁肩膀、铁脚板,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走过八年抗战,出太行,下江南,北京,担起了建设新中国的重担
上页 1 2 ... 5 6 7 8 下页  跳转至:第 跳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