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视频 图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南昌起义:打响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第一枪 名震寰宇
作者: 雷光鸿  来源:中国地名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武装斗争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国民党  武装起义  起义军  南昌起义  国民革命军  刘伯承  中国共产党领导  周恩来 
描述: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处在极端危机的情况下,为了挽救革命,于1927年8月1日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的武装起义。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懂得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和"枪杆子里面出
论红色文化与中国当代官窑:红色官窑与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学科优势
作者: 陈雨前,刘晓玉,聂铭洁,占士红  来源:中华文化画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使命  红色官窑  传承与创新  创意 
描述:《红色官窑》项目试图探索和建立"传承与创新"陶瓷文化与创意产业发展的教学体系,孵化"传承与创新"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构建"传承与创新"陶瓷文化科研和创意转化的平台与机制。这一举措有着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性、推动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整合各方面优势资源的可行性,战略目标明确,整体规划合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和民族陶瓷文化、推动中国"红色之都"的建设和我国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合理调整我国陶瓷教育学科体系和深入促进教学改革、调动师生理论研究和创意设计实践的积极性,对于真正实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切实做到"创意融合技术,设计传承文化",切实履行我校"振兴中国陶瓷工业,复兴中华陶瓷文化"的使命和办学宗旨等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论红色文化与中国当代官窑:红色官窑与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学科优势
作者: 陈雨前,刘晓玉,聂铭洁,占士红  来源:中华文化画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使命  红色官窑  传承与创新  创意 
描述:《红色官窑》项目试图探索和建立"传承与创新"陶瓷文化与创意产业发展的教学体系,孵化"传承与创新"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构建"传承与创新"陶瓷文化科研和创意转化的平台与机制。这一举措有着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性、推动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整合各方面优势资源的可行性,战略目标明确,整体规划合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和民族陶瓷文化、推动中国"红色之都"的建设和我国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合理调整我国陶瓷教育学科体系和深入促进教学改革、调动师生理论研究和创意设计实践的积极性,对于真正实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切实做到"创意融合技术,设计传承文化",切实履行我校"振兴中国陶瓷工业,复兴中华陶瓷文化"的使命和办学宗旨等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井冈山斗争时期因土客籍矛盾而被错杀的红军将领
作者: 肖小华  来源:世纪桥·纪实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1928年11月,毛泽东在给中共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中曾感叹:“‘斗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真是难得很。”毛泽东之所以发出如此感叹,除了当时的物质条件极度匮乏,党员队伍中混杂着许多投机分子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土客籍矛盾、宗族思想、地方主义严重影响了根据地的建设。那么土客籍矛盾是什么?它对根据地建设又有什么不良影响呢? 一、土客籍矛盾的由来 湘赣边界的土籍居民,主要指唐朝以来因躲避战乱自北方等地迁入湘赣边界的移民,由于来得比较早,他们占据了平原和良田。而客籍居民则是指明末清初从广东梅州及福建泉州、莆田迁入湘赣边界的移民。因为平原地带被先来的土籍占据, 他们只得住在山脚下或山里。他们讲的是客家语言, 又客居在别人的地盘上, 故被称为客籍。土客籍矛盾指的就是这两大社会群体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矛盾。 客籍人最早的移居方式是一种春至冬归候鸟式的迁徙,即“初住茅棚,每岁腊闭户入,春来器皿不丢”。但由于路途遥远,来去耗时多,多有不便,于是有些拓荒者便举家迁徙。这个时期,由于规模不大,加上土籍居民因劳动力缺乏,又有多余的田地和山地,因此他们对客家人的到来并不表示反对。
巍巍井冈 魂兮归来
作者: 缪小宁  来源:党史文苑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无数先烈头悬国门,赴汤蹈火,英勇捐躯。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大地的儿女、中华的精英。 这其中有一位我十分敬仰的、美丽而传奇的女性。她的意志就像凌霄怒放的寒梅,她的品格犹如巍然屹立的井冈,她的胸怀正似群星璀璨的夜空。 在她老人家百年诞辰之际,我真想叩响天国之门,轻轻地呼唤她的在天之灵,呼唤她曾经震撼国人心灵的英名,郑重邀请她重返中华锦绣大地,回到热爱她的人们中间。 情系井冈 1998年6月21日21时39分,在人称“红色病房”的北京医院北楼412病房,一颗搏动了87个春秋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几乎在同一时刻,在浩瀚无垠的天际,出现了一颗格外耀眼的星辰。 没有讣告,没有花圈,没有遗体告别仪式,但是,在中国革命的英名录上,增添了一个熟悉的名字——曾志。 她走得是那样的清白、坦荡、从容、淡定,如一池清水,似一弯晓月。 她只留下了一纸《我生命熄灭时的交代》—— 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设灵堂:京外家里人不要来京奔丧;北京的任何战友都不要通告打扰: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有用的火化…… 照其生前遗嘱,曾志的骨灰一分为二:一半与陶铸的骨灰合葬在广州白云山的松风石下,她要与陶铸长相厮守,并永远守望这座寄托着她无限深情的城市;另一半被送回到井冈山,因为那里是她人生的第一块淬火地。
上页 1 2 下页  跳转至:第 跳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