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视频 图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论红色文化的四大特点
作者: 魏登云  来源:沧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民性  红色文化  民族性  特点 
描述: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所创造的先进文化。它将物质、制度和精神种文化融于一体,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呈现出四大特点,即民族性——红色文化孕育形成之根脉;人民性——红色文化传承创新之动力;时代性——红色文化与时俱进之生命;开放性——红色文化历久弥新之法宝。
论红色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功能
作者: 鲁力,高文君  来源:知与行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红色文化  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 
描述:价值观教育功能的实现,需要从个方面着手: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开展多种形式的红色文化教育;善用相关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外化于行,积极开展红色文化践行活动。
论红色资源与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 毛冰漪,赖浩明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红色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青少年 
描述:和思想结晶。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大体可归纳为"一个信念、两个坚持、大精神、四好作风"四个方面。红色资源的外在表现形式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传播,它的各种表现形式对当代青少年有着不同的影响,并发挥其独特教育功能。
论南昌起义为什么使用国民党的旗帜
作者: 王迪  来源: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武装斗争  国民党  南昌起义  旗帜  国民革命 
描述: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屠杀,挽救中国革命而发动和领导的。为什么使用国民党的旗帜其主要原因是:(1)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2)为争取更多的同情者的支持与参与并实现
论秋收起义
作者: 吴伟良  来源: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工农革命军  湘南起义  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  朱德  革命委员会  秋收暴动  反革命  南昌起义军  周恩来 
描述:大起义”为“依据”来论述“秋收起义”的,其结果,党中央集体决定组织和发动的波澜壮阔的湘鄂粵赣四省秋收暴动的历史不见了,纵使有个别的教材或文章提了一句话,也没有肯定过湘鄂粵赣四省秋收暴动在中共党史
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前后创作的诗词背景
作者: 黄宁  来源:福建党史月刊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第九次代表大会  红四军  古田会议  毛泽东  清平乐  蒋桂战争  如梦令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诗词创作  国民党军 
描述:战争》 1929年1月,国民党湘赣两省“会剿”军总指挥部在江西萍乡正式组成,纠集湘赣两省6个旅约3万人的兵力,分5路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第次“会剿”。为粉碎敌人的进攻,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向闽西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得失异同之比较
作者: 罗金声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革命道路  广州暴动  国民党反动派  “八七”会议  武装反抗  秋收暴动  农民运动  革命形势  农村革命根据地  反革命政变 
描述:领导革命人民选择武装斗争的方式,对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英勇反击。 对于党的历史上暴发的这次武装大起义,历来一概而论者多,分析比较者少。本文拟就它们在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革命道路的探索,历史意义与评价等方面的得失异同作一粗浅比较。
南昌起义前后“复兴国民党左派”政策钩沉
作者: 陈洪模  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左派国民党  南昌起义  大革命  国共合作 
描述:主力失利之后周恩来在流沙布置善后的会议上正式打出苏维埃旗帜。大革命失败后提出复兴"左派国民党"的政策是因为共产国际一直对国民党有过高的评价,并且机械地套用"个阶段"的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大革命。
南昌起义酝酿过程述论
作者: 金英豪  来源: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汪精卫  张发奎  武装起义  南昌起义  暴动  述论  周恩来  叶挺  贺龙  李立三 
描述: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功地发动了南昌起义。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和创立革命军队的开始。我党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经历了一个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的时间和标志主要观点评析
作者: 王福选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革命道路  长时间  理论形成  观点评析  毛泽东选集  学术界  主要学术观点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基本内容  中国革命史 
描述:。十一届中全会以来,学术界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的时间和标志进行了长时间地、全方位地研究和争鸣,所发表的文章多达200余篇,见仁见智,众说不一。归纳起来,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上页 1 2 ... 85 86 87 ... 90 91 下页  跳转至:第 跳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