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视频 图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论湘南暴动的历史地位及意义
作者: 郑碧衡  来源:湖南党史通讯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工农革命军  武装斗争  湘南  武装暴动  历史地位  秋收起义  毛泽东  朱德  南昌起义军  陈毅 
描述:论湘南暴动的历史地位及意义
草林红色圩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作者: 杨唐达  来源:党史文苑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地位  红色圩场  作用  毛泽东 
描述:草林圩场是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创建的第一个红色圩场。草林红色圩场创建后,不仅活跃了当地乡村经济,而且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提供了“吃”、“穿”、“用”等方面的物质保障,为根据地做好经济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白色恐怖下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新指向——试论"八七"会议的历史地位
作者: 谭献民,文斌  来源:甘肃理论学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地位  "八七"会议  党的建设 
描述:大革命的失败为我党检视其错误路线提供了历史契机,"八七"会议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确立了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正确路线,同时也对思想混乱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三党的性质及历史地位
作者: 李丽  来源: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邓演达  历史地位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三党  小资产阶级  中国革命  蒋介石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国民党政权  中国共产 
描述: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由于蒋介石、汪精卫的相继叛变失败了。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在反革命的腥风血雨中,蒋介石建立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政权对内实行封建军事独裁专政,对外卖身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社会各种矛盾更加尖锐激化,各种政治力量为了中国及各自的前途、命运进行了新的分化组合。中国共产党被迫离开国民党
也谈广州起义的历史地位(兼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由来)
作者: 夏以溶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也谈广州起义的历史地位(兼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由来)
也谈广州起义的历史地位--兼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由来
作者: 夏以溶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路线  广州暴动  武装暴动  历史地位  武装起义  中国革命  广州起义  秋收暴动  “工农武装割据”  中国共产党 
描述: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一日的广州暴动,长期以来,就和首举义旗的南昌暴动,规模空前的秋收暴动同时彪炳于中国共产党的史册,成为了中国现代史上意义深远的伟大事件。 可是,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这样伟大的壮举也遭了厄运:一九七一年三月,由林彪“四人帮”授意炮制的《学习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参考材料》指责说:“翟秋白‘左’倾路线……认为‘城市工人暴动,是革命胜利的关键’,反对毛主席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在乡
也谈南昌起义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者: 刘录开,方小年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革命道路  武装斗争  历史地位  起义军  南昌起义  东江  广东革命根据地  探索  周恩来  农民运动 
描述:具有深远意义的南昌起义至今已有五十七个年头了。但是,对于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历史地位的估价,党史界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一种意见认为:“南昌起义‘向国民党打响了第一枪’,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南昌起义在土
开创中国革命新时期的里程碑——再析中共八七会议之历史地位
作者: 陈乃宣  来源:长江论坛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里程碑  中国革命新时期  中国革命新道路  八七会议 
描述:八七会议的历史文献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篇之作,它吹响了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号角,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会议批判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会议所通过的决议及会议前后中共中央的有关
德育视角下中学历史红色文化教学策略
作者: 康忠仲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  德育  红色文化 
描述:历史课程中的红色文化体系是德育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贵素材库,中学历史教学要注重教学策略,科学挖掘红色文化中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将德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全面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对中共五大历史地位的再认识:从中共五大与八七会议的联系中探讨
作者: 康玉环  来源:文史月刊(学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研究中发现,五大的召开完全受制于共产国际,中共没有任何自主权,但是没有中共五大关于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八七”会议的总方针就不会得到及时转变和落实。理清两次会议的联系,重新认识中共五大的历史作用是有帮助的。
上页 1 2 3 4 ... 132 133 下页  跳转至:第 跳转
Rss订阅